Share This Post

Lectures

鄭子太極拳十三篇卷上 – 鄭曼青

Cheng Man Ching, 23 Le serpent qui rempe
目錄
  1. 釋名義第一
  2. 通玄實第二
  3. 專氣致柔第三
  4. 變化氣質第四
  5. 陸地游泳第五
  6. 心膂並重第六
  7. 勁與物理第七
  8. 養生全真第八
  9. 益臟腑第九
  10. 起肺疾第十
  11. 別程序第十一
  12. 明生剋第十二
  13. 述口訣第十三附序及按語

釋名義第一

拳為兼體用益智勇之運動。太極為陰陽之母。無所不包。以之名拳。命意深矣。易曰。太極生兩儀。兩儀即陰陽。陰極生陽。陽極生陰。而剛柔動靜之機。無所不用其極焉。夫拳。壯者好用之以鬥。鬥之勝負。以視拳技之高下為決。好鬥者。未有不以剛猛之力製人。迅疾之法制人。是為陽極。剛之至也。如抗之以剛。必至兩敗而俱傷。非高手也。彼以剛為用。我以柔化之。彼以動為攻。我以靜待之。柔靜之至。是為陰極。陽極而遇陰極。未有不敗。此即老氏所謂。柔弱勝剛強也。餘故曰。學太極拳必自學吃虧始。學吃虧之至。適得其反。則為佔便宜之極矣。譬如齒固剛。而舌柔。齒與舌或有時而齟齬。則舌固吃其虧於一時。然齒均以剛摧。而舌終以柔存。可以見矣。雖然。從來學拳無不欲勝人而佔便宜者。今曰學吃虧。誰寧為之。要知學吃虧者。是任人用力襲擊。而我不以絲毫氣力抵禦。反引而去之。使其力落空。而攻擊之效能全失。則我稍一撒手。彼未有不跌出尋丈之外者。此拳論所謂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直至從心所欲。如是可為佔便宜之極矣。且是拳之精微妙用。無一不合於太極之原理。薪火相承。自張氏三豐始。世濟其美。曼青得楊師澄甫傳授心法。而始知是拳之為用。全根於太極。陰陽相生剛柔相剋之真理。無一不可見之於事實。以太極名拳。蓋有以也。習是拳者。不獨足以摧剛制動。為拳之上乘。更可使弱者強。病者興。衰者旺。懦者立。誠強身強種。而強國之要道也。謀國是而欲蘇民瘼者。其可忽乎。 返回目錄

通玄實第二

太極之名著於易。並出於醫經及道藏。其說甚廣。其用甚宏。仲尼所謂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者。其理不出乎陰陽。其氣之變化不出乎五行。此為吾國文化與哲學之胚胎。若捨陰陽五行而論太極。是為無稽之談。不足計也。如必欲去陰陽五行。而論吾國哲學醫學及道學者。何如去四則及代數。而講算術。其可得乎。今科學之進步。由電子而進乎原子之時代。試問能離乎陰陽之作用歟。太極拳之合乎哲學與科學者。無他。其立論純乎哲理。其立場合乎科學。是皆可證諸體用之實。何待雄辯。然太極拳之原論甚精。事實亦奇。姑由約就淺。而欲分析其萬一耳。以其運動而論。所謂以心行氣。以氣運身者。皆運而後動也。即猶電車汽船然。藉氣之力。運之後動。與肢體及局部之動。謂之為運動。則大相迳庭。又所謂腹內松淨。及周身輕靈。與牽動四兩撥千斤者。皆謂不用力也。不用力者。不受人襲擊之力。此把握在我。是為體。則較易耳。以四兩撥千斤。是為用。四兩何能撥千斤。此權其重心。使之傾倒。然雖無四兩牽而撥之。亦必自倒。以此之類。質諸並世之運動家。寧謂合乎哲學。抑為科學哉。又所謂氣斂入骨。而為純剛。無堅不摧。欲進此一解。則費辭矣。十八年春。有宗馬可尼之學者。曹仲氏。研究太極拳之學於餘。餘告以氣沉丹田。曰。氣沉丹田。將奚利。曰。氣沉丹田。固有利。然不及以心與氣相守於丹田。則有利於身體莫大矣。曰。願聞其詳。曰。人之腹部蓄水獨多。猶天地間之有水也。水之害。大則若洪水橫流。小則如決堤衝堰。以及大水與淫雨黴天之類。在人身為病。大則若膨脹。黃癉。濕痺。小則若痰飲。瘡痍。疥癬。及肺脾與腸胃之濕熱薰蒸之類。不勝枚舉。欲去水之為病。莫若運動。禹之治水。以疏睿利導為功。若比之自然之陽光蒸化水份。吸收陰翳。減少雲雨。則不逮也。於人身苟能若此。則可謂有奪天之功矣。惟以心與氣相守於丹田。有此效而特著。何也。氣沉丹田。即猶注暖氣於爐中。可以祛陰濕寒氣之效而已。能與心相守勿離。猶置火於釜底。使釜中之水乃至於滾沸。漸漸可以化氣。不獨不為害。且有利於血液之循環。其功大矣。曹子曰。善哉。吾素以哲學為哲學。今則知哲學。即未來之科學也。曰。然則更有進乎此矣。氣斂入骨。而為純剛。即氣由丹田循尾閭而上透達脊骨。曹子聞而奇之。去而之西國醫博士之家。舉以告之。曰。氣沉丹田有近似者。近年有法蘭西醫師之人體解剖。而發現腹部腸與腸相連之網膜中。有一若囊者。惟運動家則囊之皮獨厚。以拳或棒擊之。其囊能上下抵御之。中國人所謂丹田。或即此囊乎。然而從尾閭上脊骨。則無此徑路。不可通也。曹子返。而語餘。余曰。其人之知識為見聞所限。不欲更求益矣。所謂運動家。其囊之皮獨厚。能上下抵禦。固哉斯言。囊所包者氣耳。積氣厚。可以通膜。其膜亦必厚於人也。不獨上下抵禦。前後左右。皆可行也。是氣也。而達乎膜矣。非囊之能上下禦人也。由尾閭上脊骨。如有徑路可通。則人盡知之。又何貴乎學哉。氣與心相守於丹田。不獨水可以化氣。精亦可以化氣。精能化氣。其氣之熱譬猶電然。電之能透度乎水土及金屬。莫之能禦。況尾閭及脊骨乎。尾閭與脊骨。為多節之區。雖無徑路。不無樞機。有樞機。不無隙縫。不過為筋膜及軟骨所彌縫耳。以精氣與心火。鍥其樞紐而灼之。益之以丹田之氣。煽拂而推動之。使精氣化熱。而透度尾閭。上脊骨。而達乎頂。布乎四肢。使熱氣灌溢乎骨中。閉而不出。少頃則精所化之氣仍歸乎水。既而漸為膩液。膩液复化為有質之體。是為骨髓。貼乎骨內。猶若鍍鎳鍍金焉。古人所謂功夫日長一紙。正謂此也。久之骨髓漸漸填滿。則骨堅強。所以喻之為純剛。無堅不摧。亦以是也。是皆不離乎陰陽五行。而有以逮乎此矣。然猶有可以見證者。吾師澄甫之臂。其重過於常人不啻十倍。以之擊人。未有不摧。然餘不能逮乎師。較人也重數倍。可以驗之矣。虎之骨。其有以異乎他獸者。亦以其骨髓充滿如石。了無餘縫。故特強。亦可以驗之矣。此不過言太極拳之合乎哲學與科學之一斑耳。曹子曰。噓。善哉。太極拳發源於哲學。而證之以科學。子言信矣。曰。此僅言練精化氣。練氣補腦而已。更有進乎此焉。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則可以通乎靈矣。此餘所未能也。曹子曰。止矣。可以聞而知之。有此理必有此事。留證於異日可矣。 返回目錄

專氣致柔第三

太極拳之特長者。乃氣沉丹田也。氣沉丹田。即老氏所謂專氣致柔之著手功夫。所謂柔弱者。生之徒。剛強者。死之徒也。可見攝生之道。致柔而已。欲致柔。務先專氣。專氣以止於至善之地者。丹田也。氣能沉於丹田。即易所謂水火既濟。 ☵☲相交。 ☵☲者。即坎離也。離心火。炎上。坎腎水。潤下。背道而馳。性各剛強。與柔弱正復相反。人之腹中水獨多。居十之七。火二。君相而已。易後天卦。離為君火。即心火。為實火也。內經命門火。即相火。為虛火也。五臟六腑以及周身。因君相二火之煽拂。無一處非火之所不能到。火盛則病。國醫所謂某處有火。西醫所謂某處發炎。可見火雖散乎周身。亦不滅水之力之聚也。如人身缺少水份。則便乾枯。缺少火力。則消化不良。水火既不可缺。又不可過於剛強。若任其性。炎上潤下。即易所謂☲☵未濟。其能耐久長之用乎。老氏讀易得間。師其意曰。專氣致柔。即氣沉丹田與心相守之法。丹田者。丹灶也。心在灶中。水在上。是以火溫水。不致就下為患。反得化氣之妙用。水在上。火在下。是以水濟火。不致炎上為害。反得溫養之化工。謂之坎離既濟。 ☵☲既濟。則專氣致柔之功成矣。不令水火背道而馳矣。或曰水火既濟。則知之矣。何用專氣方能致柔。曰。專氣之用莫大焉。姑約言其尤者。一、丹田者。不過若一氣囊耳。如氣不沉丹田。則囊癟而不開。然雖有丹田不能用也。縱慾以心火相運。注乎丹田。亦不可得也。一、心若不與氣相依。則渺茫無所注其心力。又安知其能到丹田與否。是以專氣沉於丹田。尤須與心相守。方可致柔矣。太極拳論。所謂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氣遍周身之類。無一非氣沉丹田。而後可以言運氣行氣之功也。此專氣作用之一斑耳。曰。專氣。則知之矣。對於身體裨益之究竟。又何如。曰。老氏已自解之焉。曰。專氣致柔。能嬰兒乎。嬰兒者。人類之苗種也。生生之意未已。是以柔而且弱。亦猶草木之萌芽矣。及其壯而至於老。不復有生生之意。則剛強矣。若木強而易折。去死不遠。以去死不遠之人。其複能嬰兒乎。嬰兒之體。渾一純陽而已。純陽即氣旺。氣旺則血足。氣旺血足。則筋柔。筋柔者。嬰兒之特徵也。以去死不遠之人。猶有還童之望者。專氣之致柔而已。挽狂瀾於既倒。續慧命之將絕。亦不出乎水火既濟之功而已。餘是以論其究竟。在太極拳開卷曰。氣宜鼓盪。神宜內斂。終之曰。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則無力。無氣則純剛。則可以知之矣。鼓盪即以我之氣與空氣相摩盪。則有進乎運氣行氣。氣遍周身矣。神斂更有進乎專氣之功矣。專氣之至。能達乎煉精化氣。煉精化氣。未能達乎渾一純陽之候。至於意在精神不在氣。無氣則純剛。至矣。盡矣。太極拳可達乎渾一純陽之候矣。與老氏專氣致柔之說相終始。能如是。則祛病延年之說。抑亦末矣。 返回目錄

變化氣質第四

讀聖賢書。而能篤行。審問。慎思。明辨。極其至者。所謂以六經作吾註腳。能使氣質之變化。則餘無疑矣。至於學太極拳。亦能變化氣質。則未之有聞也。餘習太極拳。垂三十年矣。相繼無間者。且二十有一載。亦不自知其氣質之已變化與否。謹述所自。質諸有道。餘之少也。雖有見義勇為之資。然輕躁悍銳。捨命輕生。非所卹也。好學頗有造極之志。然體力不繼。精神不逮。以至屢輟屢遷。無所成就。今者已逾鵬舉頭白之年。孔明食少之日。復何道哉。然帝鄉與富貴。原非期望。願惟朝聞可夕死之道。其或可有仰止者乎。是以未敢自暴棄也。學拳二十餘年以來。能自見之者無他。振敝起衰去病。則餘有之矣。可以恆久不倦矣。屢輟屢遷。其或可以改矣。至於沉靜溫穆之功。非敢謂有所得。然輕躁悍銳。則或將有所去矣。若謂變化氣質之說。必欲化荊棘為蘭蕙。變鴟鴞為鳳凰。則非餘所敢企也。然餘以為精神不逮。體力不繼者。雖少必衰。壯必病。衰病之侵人。雖欲自愛向上。且不可複得。遑論變化氣質乎。不能自愛而向上。為圖頤養計。營菟裘計。為嬌妻美妾弱子計。則漢奸污吏。知不可為而為之者。有以也。以是餘知不為玉碎。寧為瓦全者多矣。體力與精神之不能支持者。恐亦佔其半矣。此餘之所謂變化氣質者。中人常人之事耳。進之可漸為君子。退之可漸為小人而已。餘故曰。太極拳其能變化氣質乎。正有待證於達人已耳。 返回目錄

陸地游泳第五

運動之最柔者。莫過於游泳。亦今日各國學術家所公認。以此可知柔即運動之妙法也。然游泳之流弊甚多。譬如沙眼及淋濁之傳染。喉腔及耳鼻灌水。以致發炎。或心臟衰弱。以致溺斃者之類。不一而足。此游泳之短也。然游泳之特長。其體用有二。一、在乎能久泅。是為體。一、在乎有長力。是為用。善泅及有長力者。皆為氣之作用所致。善泅者。必能宿氣。宿氣愈久則泅之能力愈增。有長力亦即宿氣所致。宿氣愈久。則呼吸之量亦隨之增強。呼吸之量增強。即氣力之長進也。所謂有長力者。即氣力之增長耳。故久泅及兼以氣力之增長者。其能善浮者無疑矣。然合其體用之特長。不曰柔乎。此即老氏所謂專氣致柔之法也。太極拳之有以異乎其他運動者。以其能有專氣致柔之特長耳。以能專氣致柔而論。則游泳不如太極拳。以其易於增長長力無流弊而論。則太極拳又勝乎游泳遠矣。太極拳又名長拳。所謂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者。正形容其綿綿不斷之意。綿綿不斷者。專氣致柔而已矣。此與游泳之作用。無以異也。魚其善遊者也。生乎水而長乎水。其能知水之作用乎。人其善行者也。生乎空氣。長乎空氣。亦不知空氣之作用也。然則。魚離乎水則死。人離乎空氣則不生。此則同也。然水與空氣雖不同。則需之者一也。人與魚雖不同。易地而處則一也。是知人之有空氣。即魚之有水也。我遊乎陸地之上。作游泳觀。亦無不可。是以我之陸地游泳之說作矣。人在陸地上。遊乎空氣之中。而卻忘其為空氣者久矣。空氣之作用。更何論矣。大矣哉。空氣也。無所不容。無所不包。至矣哉。空氣之作用也。無所不載。無所不育。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軒岐以及乎老聃之說。闡發至為精詳。而人未能加以窮究也。無縛雞之力者人也。有扛鼎之力者亦人也。人與人同。而力之不同何相遠若此。力之本系乎氣。力大者氣壯。氣壯者。積氣之所致也。積氣猶積水然。積水淺。則載力微。雖一盂一盤未易浮也。積水深。則萬鈞之航。猶泛泛然不為重也。有扛鼎之力者。亦不過積氣稍深耳。苟能知積氣之方。如積水。則其力可達乎無窮。扛鼎猶小言之矣。積氣者。即積之於丹田。丹田者。氣海也。在臍下一寸三分。其能喻之謂海。則其有容量可知矣。有載力可知矣。其大且深則亦可以知之矣。是無他。氣若能歸海。日積月累而弗輟。三年有成。則必大有可觀者矣。然則。此不過奪天地之氣。若万牛之一毛。而有於我而已。其積之之方。將從何著手。而可使然也。曰。學太極拳之運動。其積氣之法。運氣之方。則可以溢乎筋絡。達乎骨髓。充乎膜膈。形乎皮毛。是為專氣致柔矣。專氣致柔之運動。最合乎太極拳之原則者。游泳而已。其能用力一分。則見一分之力。用功一刻。則見一刻之功。其進也日新月異。正未可量。我是以取喻於太極拳。欲學者可以方物。易於領悟。空氣非空。正猶水然。每一運動。即覺氣之鼓盪如游泳。吞吐浮沉。以及乎進退如游泳。苟能逮乎此境。則已非常人所能到也。初學著手。可隨時迎風翻掌。拂臂舒拳。可以知風與空氣有若水者。極其至也。則知空氣重於水。且重於鐵也。空氣重於鐵。即我友曹仲氏。昔年以世界科學家之新得。告於余曰。空氣可使重於鐵之試驗。其法以一鐵匣。將空氣用極大之壓力裝入。旋即將此匣以作炸彈之用。則炸力遠勝於炸彈。餘疑之。至今未釋。近自原子彈發明試用後。則空氣重於鐵之說。何足怪哉。太極拳之運動。為積氣而成。其力量較之積水載重為尤甚。此即專氣致柔。而能克制至剛之真理。作陸地游泳觀。思過半矣。 返回目錄

心膂並重第六

內經以任督同舉。書亦嘗以心膂並稱。而尤以道家對於心膂與修養之關係言之詳矣。太極拳乃內家拳也。宋末張真人三豐。綜述黃老無為然後有為之說。合周易理氣象之義以演成。究其要者。仍不出乎任督。任督居奇經八脈之首。任心主之。督膂主之。膂即屬於腎。以體用分而言之。則膂為體。心為用。合而言之。則心腎交。而體用全矣。太極拳之所以超乎其他拳術及運動者。亦以是之所致也。心為人一身之主。聖賢之學之要。曰。求其放心。禪者曰。主人翁在家否。主人翁者。心也。皆與道家所謂心腎交者。大同小異耳。然異曲同工。亦能各得其所。惟太極拳卻有進乎是焉。正猶所謂。不如見諸行事之為深切著明矣。吾以是。而有心膂並重之論作。欲以明乎有體斯有用之實者矣。心者。非謂肉團之心也。乃心靈之心也。心靈之心。與肉團之心。本非二。亦非一也。即肉團之心之能有作用。而靈乎一切者。乃心靈之心也。膂脊骨也。脊有二十四節。為人身最多節之主骨。五臟六腑系焉。五體軀幹賴以五體軀幹賴以支撐。此猶餘事耳。談修養與衛生之道。捨此皆末事也。太極拳之務本之功。亦在於斯而已。初學入門者。即以心與氣相守於丹田。勿忘勿助。此即所謂求其放心。及主人翁之在家也。久之其氣自能越乎尾閭。沖開夾脊。度乎玉枕。而達乎顛頂。降於丹田。此即任督通。而心腎交矣。然此非一朝一夕之故。尤不可牽強。然乎自然。苟能臻此。則不獨太極拳之有登峰造極之望。其精神庶乎可以不死矣。長生祛病更無論矣。雖然。心難言之矣。有學識及修養者。固不乏人。如前哲所謂心傳。及正心。與不動心之說。誠若日月經天。自能取法。何待贅述。惟膂之一字。意猶未盡。約而言之。古人所謂正襟危坐者。此修養之事也。危字之解不一。皆未敢直作危險之危字解。予謂危坐者。確有危險之實存乎其間。脊多節若串珠然。累疊而起。稍不將意。則傾側。或曲凸而倒矣。則不復有力。不能支撐其軀幹矣。其為病。小則為骨疽骨癆。大則即如天柱之折矣。豈不危哉。善修養者。知其所以然。弗使漸為不振。由萎靡而致為病也。故有臨深履薄之戒曰。正襟危坐。正則不病矣。危則恐其易乎不正。以致其病也。餘乃為留意太極拳者告。曰。豎起脊梁。豎起者。正若串珠累疊。弗令其傾側而已。若緊張矜持。矯枉過正。皆病也。只要知其為危可矣。無以加矣。 返回目錄

勁與物理第七

太極拳氣與勁之運用。在乎綿綿不斷。周而復始。圓而神通。靡有窮際。宇宙之間。大若行星之運轉。微如雨露之降零。厥形皆圓。此自然之微像也。引而伸之。其體與用。及其內容精蘊。實與吾

拳有息息想通者。今試分析其究竟於後。 夫行星可謂大莫能容。以其體圓。則積氣可以載之。而能運轉。倘其體不圓。雖積氣之力無所不載。亦不能浮無量數之星球於上空。而能運轉者也。因球形乃一容積最大。面積最小之體積也。至雨露雖微。而一滴中。含有無量數水分子。個個竭力向外發展。其結果各得平均。互相索引。其表面雖有張力。然其內仍有聚力。故不失為圓。此即圓之成因。太極拳之所謂圓者。以其效法太極。其原因及體用。適與上述自然界之妙蘊相吻合。特舉圖如左。 以上圖觀之。圓周內各點。與中心距離皆為一致。墨子所謂。 “一中同長”者是也。更有進乎此者。圓周各點。所負荷之力。強弱亦各相等。否則不成其為球體矣。然則皮球之圓。圓也。鐵球之圓。亦圓也。無論其輕重不同。然以力觸其一面。可知其面面皆同。面面皆動也。觸其一點。則萬點皆同。萬點皆應也。此即太極拳之所不容人摸著與觸到者。以其體圓也。乃不知得力之所在也。球體中之分子力。一經運轉。便互相牽引。即所謂向心力與離心力者也。

以上圖。由一中心向外發展之力。曰離心力。由圓周各點向中心牽引之力。曰向心力。兩力得能相等。不然則不得成圓形矣。例如以石或鐵。系乎繩之一端。又一端執乎手。盪而擲之為圓圈。手之所執為中心。鐵石受擲之力向外。曰離心力。因繩牽引之力向內。曰向心力。此時繩雖弱質。則別見有緊張之氣勢。其氣勢之強弱。視其運轉之遲速為推移。此即太極拳推手。所謂似拉鋸式之較手也。倘我所得受向心力較大。而還之以離心力亦大。然我所得受之向心力雖大。卻得運而去之。此我得體圓之效用也。但還之以離心力。則彼不能運而去之。必彈出尋丈之外。此單于向心力。離心力。

兩點而言。亦僅見圓力作用之一斑耳。此外圓中又有方之作用。包含無量數之等邊三角形。三角者。實為構成圓形之基本形體。圖如下。

圓之作用。與其所包含之三角形。極有關係。在物理。如圓錐體。螺旋釘之發明是也。於此可見圓之物體。不僅堅固。不易被外力摧毀之消極守勢作用而已。且能以其所包含之無量數三角形體。隨處可以取積極攻勢之能力。

如令其旋轉向前攻擊。則無一分一厘之面積。非積極攻擊之作用。譬如拍乒乓球。對方如以旋轉之球勢進攻。應之者不如其法。則攻勢不可當也。必致失敗。以其攻勢之距離最密且速。即包即包含無量數三角形之作用故也。

太極拳於上述之圓形。所包含無量數三角形之作用最多。而其效用最為顯著。以其效法於圓。非真實如球體也。其用守勢者。取法於圓。其用攻勢。則無處非三角形。並且無一分一厘非三角形旋轉式之攻勢也。以之攻擊於敵體。則萬難逃遁者。以此故也。進而言之。其取攻擊者。有時尤可以超過圓形之作用者。忽一變而為等腰三角形者。其作用之變化尤廣。攻勢尤猛。然猶不出其圓體範圍以外也。圖如左。 於此可見太極拳。無施非攻。無處非守。即所謂走即是發。發即是走。寓積極於消極之中。

彼不知 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此之謂乎! 以上所述者。圓體以包含無量數三角形。向外取攻勢之作用。倘有時遇正面之外力攻陷者。成向內凹之三角形者。其作用何如。圖如左。 如圖。適受無左右上下偏重之外力正面攻陷時。餘姑不言以左右上下而規避之之法。直言受其攻陷。在太極拳正利用其猛襲攻陷。此即易所謂坎陷。為

最險之卦。亦即以太極名拳之第一義也。其義將攻陷之外力。使其落空。敵知已落空陷中。非即反身逃遁不可。際其欲抽身時。即以我之腹部吸力。一變而為攻發之力。此即拳論所謂提放。放即發也。而復為圓形。則敵不及措手。已彈出於尋丈之外矣。太極拳之特長即在此。所謂發勁是也。反是則為走。又謂之化;走者。急轉。化轉。化者。緩轉。其轉則一也。圖如左。

將受攻之點。稍一走化。其外力自然滑脫而化去矣。同時將對方之力才一化去。則無量數之三角輪轉。角角即為攻擊。即所謂化即是打。走即是打也。打即發勁之發也。反此。則用勁以攻人發人何如。圖如右。 發勁。則必於人身整個重心中。覓得一線之勁。即如球體之物理上用力方面。須通過中心之直線前進。則球體不及旋轉。勢必如放箭及子彈之能穿過之類。此即太極拳發勁之原則。若令高躍或平躍而出。以及下跌。皆視其直線之所在。應心而發。未有不得手者。吾師澄甫。每每告余曰。發勁須找到一直線。方可發。發時如放箭似的。是言已窮發勁之能事。惟此直線其理易明。欲用之者。然非參透及經驗者。未易得心。學者須於此處著力。勉之。或曰。以上所述各點之原理。既知之矣。設有人力大如牛。猛如虎。狠如羊。貪如狼者。其一發攻勢。不顧一切。如閃電似的。一飚而至。則迅雷不及掩耳。其將奈何。曰。此問誠為切要。餘以上述各點。正所以掣貪猛如此者。比擊鼠首狐顧者尤易易耳。其法皆已俱備於上。不贅。其理餘再從而申述之。 球形之體積。其所占之空間。比任何同等面積之形體為大。其急襲者。不能出乎二要素。一即空間。一即時間。其速度與效能。若不能把握時間與空間者。其急襲者。正如俗所謂。送肉上鉤。其所欲得者。適得其反。自取其速亡也。曰。何也。曰。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此空間之限制。亦即時間之延長也。此圓形獨占面積及空間之廣且大。即令其速度與以空間及時間之延長。其效能因之而損失。此即太極拳之主旨。不予抵抗。而予以退讓。不與之正衝。而予以偏避。使其速度與能力稍為摧挫。則以順勢擊之。不費吹毛之力。則其自取摧毀。不及一瞬也。拳論所謂。牽動四兩撥千斤者。正以是也。此固一證耳。卻尤有進者。箭何能發百步而穿七扎。先由強力開弓而箭發。此為原

動力。箭行速。產生速力。以速力與動力較。則可能相等。甚或可能超乎動力也。譬如動力為一百斤。所產生之速力。則其大小或可得為二百斤矣。設以得二百斤論。則知其力與速而可得其能矣。擊以物理之定律公式。如左。 力×速×時=能 太極拳之所謂牽動四兩撥千斤者。即以四兩之勁。牽動其千斤之原動能力耳。所謂以力乘速乘時。所得者能也。能既被人牽轉而利用之。何復有力與速。之可言哉。可見僅有貪與猛。不足恃也。太極拳之力。譬如薄於一紙片。其對方襲擊之力。譬如長江大河滾滾而來。何以御之。若以正面御之。雖千尋鐵鎖。不足為用也。然以一紙片沿其流。順其勢而去之。則紙片又何能傷也。雖然。紙片可謂薄弱矣。苟助之以速。譬置貼於馬達之軸。使其同轉。迨其速度。增至每分鐘二三千轉。此時如紙片突然離軸而去。勁木遇之則折。太極拳以無力。而至於有力。即此意。亦即此理。殊未可忽視也。其作用。即丹田之氣。得以鼓盪。若長江大河之水然。又助之球體運動。其本力雖微。其速度不可限量。是以效能超出於常理之外。真不可測也。 於以上之等腰三角作用外。圓體之攻勢。左右上下旋轉。無一非槓桿之作用。太極拳於槓桿。以支力為要點。支力者。即太極拳所謂中定也。圖如左。 以上圖。除支力之點外。其餘皆可左右上下前後八方轉動。譬如擊其右一端。則左一端可以向後

旋轉。將被擊之一端。空間放長。時間亦復延長。將對方襲擊之力量。完全分化等於零。然桿之右端所受之力量。譬如千斤。則千斤之力量。完全遞交於桿之左端矣。桿之右端向後正方急轉。則桿之左端之力量。亦急向前正方旋轉。則正借對方之力量反擊之。則對方不及措手。已跌出尋丈之外矣。此即太極拳之發勁。皆如是而已。此外太極拳。善用分化對方之力量。及兼用合二力之作用。圖如左。 譬如對方以兩手正面按來。接於我兩小臂上。則我合兩手臂作尖劈形。而分化對方之正面按力歸於零。則我同時合手臂。作尖劈形之攻勢。完全借對方之猛銳力量。反攻其要害。此拳論所謂。引進落空合即出。此亦一法也。此外太極拳善用提勁。將對方之根力拔起。而後一發可

以兩足離地跌出。即拳論所謂欲將物掀起。必加之以挫之之力。使其根自斷。乃攘之速而無疑。此即物理學上之起重機。及千斤頂等之槓桿作用。係以圖如右。 以上圖之支點與力點。距離愈遠則用力愈少。而收效愈大。在太極拳用提勁發勁時。即以對方為重點。手或腕接觸對方之處。為支點。以腳與腿為力點。此即太極拳發勁時。動力之點在乎腳。所謂其根在腳。發乎腿。主宰與腰。行乎手指。所以對方雖有大力。及軀干高大者。皆不足恃。一經接手。便可跌出尋丈外者。全憑槓桿之作用。雖接之以手。而發動之力點卻在乎腳。可謂精妙絕倫矣。不獨事半功倍而已。極其至者。雖百千倍。猶未可限量也。 總以上各節。太極拳運勁與物理之說。皆絲線入扣。發乎自然。可見太極拳。雖導源於哲學。且可證乎科學。從來以太極拳原理不易了悟。以致盡人發生疑義。茲以物理解釋運勁。則太極拳雖根於哲學。則亦可思過半矣。然運勁與物理學說。在太極拳學術上。乃高深之研究。不過太極拳有體斯有用。如不能用。則體亦不足言矣。欲求體用兼全。則不可不將此理加以窮究。而後方能了解運勁之妙用。且此篇之作。對於歷來太極拳家所謂秘傳。則已洩漏無遺。幸學者三致意焉。 返回目錄

養生全真第八

一言與邦。人在政舉。國家安危之所繫。人才已耳。孟子之言人才。在任將降。謂勞苦為何如。獨具才能。而體格不足以副之。又為何如。有體格足以副其才能者。得稱一時之強。稍事磨練。年未週甲。已呈衰退。獲居高位。以昏庸誤盡蒼生。又何如耶。以余觀之。天才猶為易得。修養最為難言。顏回早夭。孔明壽促。國家之損失。孰有大乎是與。盡人皆知為之痛惜。而未究其所以為過也。單瓢屢空。食少事繁。而猶孳孳兀兀。不稍調節之所致也。孟子則不然。曰。我善養五浩然之氣。孟子之過人也。以是。顏子諸葛之短促。不逮乎孟子。亦以是也。太極拳之運勁。以養氣為主。氣沉丹田。曰。氣以直養而無害。蓋宗孟子之言。今者欲學孟子。不知養氣而習太極拳者。必不能逮乎孟子。然而學太極拳。不知孟子之所謂放其心而不知求者。恐亦徒勞其氣無益。拳論謂以心與氣相守於丹田。此即求放心。止於至善。直養無害。勿助勿忘。使浩然氣。油然而生。能是。立功德言三不朽。可以操券。從事他業無慮矣。其法簡且易行。約言之。時間不使浪費。空氣知所去取。行坐處臥。言笑飲食之際。皆可運用養氣之功。此三者。人生日常之所不能須臾離者。茲分述如次。行路或舟車中。或親朋聚焦。或聽講對弈之類。皆可乘廢時。而收以心與氣相守丹田之效。或朝夕遇清新空氣。便勤吸取。聞穢濁之氣。便閉氣避過。行坐處臥時。運氣同上。惟行須注意足分虛實。實則足心貼地。向後往之手。亦實。氣行手指。坐則隨時危坐。豎起脊梁。處站立也。一足實。足心貼地。疲則易之。臥必身向右側睡。屈右腿。以左足背貼於右膝蓋下。左手落於左胯上。右手托右頤。全身筋肉鬆沉貼席而已。談笑勿過高聲。氣要由丹田發。有津液時。須嚥下。飲食以時。量有限制。不急遲。不思慮。不言笑。沉氣危坐。托碗近口。此皆收廢時。養氣之功。即求放心已耳。能如此。則終日無一時不在太極拳運用之中。此餘廿年經驗所得。其功用匪言可喻。簞瓢屢空。食少事繁。何足慮也。我故曰。養生以氣為主。惟無恆心者。不足與語耳。 返回目錄

益臟腑第九

拳術有內外二家之分。曰少林。曰武當。武當即張三豐之太極內家拳也。諺云。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此謂內家尚氣耳。練氣以能沉丹田為先。氣能沉丹田則氣壯。氣壯則血盛。氣血壯盛。則有裨益於臟腑大矣。何也。人之臟腑。蓋有以異乎獸也。獸之脊骨樑橫。不能人立。則五臟六腑雖同係於脊梁。然前後次第平懸。稍一跳躍。則各臟腑皆能前後動盪。可使每臟腑係於脊樑之宗筋。易於壯盛。故強於人。以此。人能立。而脊樑豎起。則清濁分。智慧足。而靈乎獸矣。亦以此。然剛猛之力退化殆盡。亦是故也。何也。脊樑能豎起。則臟腑直系。上下壁立。累疊擁擠於一團。以致各臟腑之皮與皮黏連。濕熱以熏蒸之。則脾胃先受其害。繼之。則肺腸及臟腑病矣。而人莫知其然。猶以為足善行。可致健。抑亦末矣。足善行。比懶動者較佳。然多行則傷筋。而各臟腑雖稍受震動。而仍累疊黏連。不能作松靈摩盪。則直系下垂之宗筋。無運動之可能。必日見衰弱無疑矣。惟氣沉丹田。則不然。丹田居腹中。位於臍下一寸三分。臟腑均在丹田以上。氣能沉丹田。每一呼吸。則臟腑具能鬆動。隨呼吸而開合。助之以運動之方。稍一轉腰舒臂。含胸邁步。則臟腑具能空靈動盪。不獨宗筋日見其強。則溫熱皆能透達。而不足為病。且膂力心力腦力。亦皆隨之而長。其所獲益可概言焉。是即氣沉丹田。可使臟腑能各個自為運動之所致。此太極拳之裨益於臟腑。無他。不於外之是務。而惟內之是求。尚氣已耳。 返回目錄

起肺疾第十

余幼虛羸多病。弱冠任北京郁文藝術兩大學教授。旋任上海曁南大學及美術專校教授。不十載。即患肺病。其原因為吸粉筆屑過多所致。嗣餘創設中國文藝學院於上海。其粉版以毛面玻璃磚為之。襯以緣呢。以濡濕毛巾揩粉筆字。揩已。不論乾濕即可用。此專為同事及諸生設置。以免蹈餘之故轍。抗戰軍與。及勝利以還。各學校學子。營養不足。患肺病者。日益眾。餘憫之。餘以為營養不足之學子。加以吸取粉筆屑。抑易致成肺病之一因也。希從事教育者。幸注意焉。餘之肺病。乃習太極拳不數月而愈。然以餘一人猶未足為例也。吾師楊澄甫氏。及吾黨黃生景華。授此拳與患肺病者得愈。指不勝屈。約述其病理與病原及治法。數點如左。 一、肺。醫經呼為嬌臟。嬌者脆弱也。然知其為脆弱。卻未有畏其病若今西醫所謂之恐怖也。何者。以肺位居各臟腑之上。亦曰華蓋。與腸胃相隔。西醫之針藥不能直達。除割療及休養外。尚未聞有其他妙治。吾國醫藥。以氣化為主。尤以肺病。非從氣化不能達治。是以較西醫之治為易耳。然西醫之歷史。不過三百年。其進步可謂神速。以其自外而內。從物質與人體之研究。佐以器械之精良而已。至於氣化。迄今未識其端倪。是以中西醫學。未能互相為用。至為惋惜。 一、肺病。斷無特效藥。若言有之。欺人之談也。何哉。肺之直接患病者。僅佔百分之三四之可能。肺之外有四臟六腑。皆可致肺病也。風寒暑濕燥火。以及七情六欲。損傷之類。皆可致肺病也。惡能以一藥。而可以治如許之病。非欺詐是何。譬如胃病而致肺病者。乃其根在胃。縱從肺治之愈。根未去。必重發。各臟腑之能致肺病者。亦皆然也。且各臟腑。又有相生相剋之能。非循乎生剋之理治之。不可得也。生剋者。即氣化也。不及備述。 一、肺病。必須抗之以精神。抵之以膽量。則不致速壞。如陳果夫氏。撐持數十年。猶自若也。膽怯者。告之以肺病。則精神必大為喪失。病雖輕。而必加重。或有告余曰。餘如照X光。謂有肺病。則予即躺地。不能起矣。如此將何以治之。餘邑有病者二。之醫所。醫診畢。屬護士給藥。曰甲。肺病。屬其善休養。乙。傷風。服此藥可愈。護士將甲乙藥錯與。亦告之云云。不二月。醫遇甲於途。見其精神煥發。曰。病孰愈。曰。君護士告予傷風。服藥便愈。醫驚而不語。歸屬人詢乙。則乙已逝矣。醫者與吾同學馬孟容氏友善。告之曰。奇哉。精神之作用也。此馬氏於十七年春。舉以告餘者。十九年初冬。有劉生慎旃者。以其郎舅程君。肺疾逾二年甚厲。乞餘為之治。餘許之。程君為居巢首富之獨子也。中西醫已遍治之矣。劉生告之日。予師神醫也。不輕為人治病。今予以誠懇之。已諾。亟去滬就診。比至寓廬。餘診畢。飾辭以告之曰。人以君為肺病。誤矣。君實熱咳吐血。服藥三劑。血即止。血止後。調理旬日可矣。果如所言。在滬兼旬。而返。逾年餘至巢見之。已強健逾恆矣。此僅言肺病與精神及膽量有關者而言之。猶在症與治之外者也。 一、肺病者。直告之以肺病。除精神與膽量不談外。與病者不獨了無裨益。且有促其速死之理。因告其有肺病。立屬其靜臥。多事休養。凡有心者。惟其心不能休息。雖臥而休養。其心之鬱悶。恐比死而有加焉。是則體愈逸。而心愈勞。心勞則火熾。而灼肺矣。此中醫所謂心火也。肺金也。火能鎔金者。即以心克肺也。不轉瞬可以燎原矣。此西醫所不知也。而且告之第一期二期三期者。是亦玉樓促召而已。可慨言乎。 一、肺病。不可以多臥。西醫往往見肺病者。便令其臥而不動。大錯也。肺古人喻之為懸鍾。是以擊之能發聲。聲可揚遠而清。如臥鐘於地。擊之則聲啞。可知其失效用矣。今使病肺者。多臥勿動。則肺之呼吸。不能全部任意開合。必日斷衰弱。安可治也。且多臥。則消化之力減。縱有營養。無所施為。多臥則督脈之用弛。督脈者。脊骨也。人之軀幹。此骨主之。消化力減。則脾臟就衰。督脈用弛。則腎臟致損。牌腎兩傷。其將何以救藥。非佘所知也。 一、X光鏡之效能。竟有百分之幾之可靠。正待考慮。未可盡信也。肺有痰濕壅滯而咳嗽。經照X光鏡。認為肺病者。餘治之愈屢矣。不足怪也。又有氣塊所阻隔。 X光鏡所誤認者。外交部吳國楨為部長時。有人事室主任。鄭震宇。餘舊交也。其左脅時發痛。已逾十載。乞餘治之。餘斷為氣塊。逾時過久。須一月方可以消之。震宇以時間太長。未暇就治。卅二年因公赴美。 既而病發。在華盛頓某大醫院診察。經三度X光鏡照攝。斷為肺結核。徑大及寸。又經美之醫學權威者研究。謂非割治不可。乃割治。從左脅開刀尋至腰至背。橫截半腹。終不獲結核之點。幾至不穀。旋經大量輸血。臥治六閱月始起。震宇廣交。可以詢其詳也。馀如聽筒更可知矣。 一、所謂第一期肺病者。氣血未傷。正可放膽攻其病。而拔其根。指日可愈。今計不出此。不問肺病者之寒熱虛實。抑或有風邪燥濕。夾於其中。遽予之以魚肝油。及貝母精。杏仁精。維他命等。將病原封鎖於肺。永不得治。是為養癰。是為關門殺賊。多所延誤。殊堪痛惜。望病者於餘言再思可也。 一、肺疾非不治之症。餘所見聞甚多。有多食蒜而癒者。多食萊菔或小米粥及枇杷當飯而癒者。或飲洋油及復原而癒者。凡此種種屢見治癒者。皆是攻多補少。若是熱勝之肺病吐血。餘見有人每晨食生雞蛋六枚。不二月而全癒。又有食馬齒莧粥而癒者。肺病有年者。餘見食紫河車填鴨。越一夜煮鴨食之。連食數次而愈。又食公豬肺。以十二生雞子汁灌肺管中。隔水燉熟淡食。四五度而癒者。餘廿馀年來。手治肺病頗多。重者過三期。中西醫束手之松江李博亭君。投以大劑桂附參耆。一劑知。二劑輕。八劑而全癒。博亭旋任黃埔軍校英文教官。至今已二十有一載。強健逾恆。廿一年。其幼子六歲。發熱。住中央醫院逾半載。謂系遺傳性肺病。適餘自滬至寧。投以大劑涼藥。羚羊犀角地冬之類。不數日熱退淨而愈。現已入大學。亦壯健逾恆。馀不勝數。余嘗語肺病者曰。肺病非不治之症。務以弗憂弗煩弗懼。能抱定此三弗主義。服藥必易見效。發怒生氣。尤所不宜。餘以病病之心。因窮治病之法。故不殫瑣屑。拉雜成篇。以供病者之參考耳。 一、佘謂肺症無特效藥。而獨謂太極拳對於肺病有特效者。人未有不疑為宣傳。及欺人也。請從而述之。太極拳於肺病有特效者。非謂對垂絕不能行動之肺病而言。是對於能飲食及能行動者。習之皆有特效也。敢言特效者。正不論任何一種肺病。均得有效用。且無絲毫流弊。茲述其尤顯著者。數點如左。 一、太極拳運動。所謂運而後動。運而後動者。即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是由內以達乎外。即先由臟腑。而達乎肢體之運動也。此即是氣沉丹田為主。其法以上各節言之詳矣。總之。輕靈致柔。毫不費力。以養氣活血。舒筋節勞為運動。且時間每早晚最多不過七分鐘。尤以勿求速進為佳。 一、肺病十之六七。是腎虧起因。少日好手淫。或遺精。及性慾不遂。失其常度。及壯者好色。不能自節之所致者為多。婦女大多經水不調。或好鬱悶惱怒所致。餘於二十九年及三十年。擔任國民商報醫藥顧問一欄。而問治肺病之方。及述其病根者。不替數千人。是以得其實證與醫理。所謂腎為肺之子。以肺之津液輸與腎。腎虧則精水枯竭。而肺亦致損。則供不應求矣。且以腎實虛。虛火愈熾。則灼肺。而使肺亦枯燥。或致萎。而成癆矣。又謂肺為標。腎為木。猶樹木然。本將壞。而枝葉先枯。或致殞落。況肺最為脆弱。其先腎而見病無疑。太極拳以氣沉丹田。為水火即濟之功。原為固腎之不二法門。腎氣既固。則肺氣漸復。此之謂特效。誰曰不宜。 一、脾虛。即可致肺病者。睥虛則胃納減。或消化不良。脾為肺之母。肺之氣蓋仰給於睥。如胃中有食。得睥磨而食化。食化則氣旺。睥先得而受之。而後傳乎肺。故為肺之母。譬如腹中飢餓。即脾胃先餒。而肺相繼餒矣。言語無音。精神萎頓。此肺之失其所養。明矣。氣沉丹田。即積氣於腹中。如不得食。可以四十九日不死。餘曾見之蘇先生矣。人謂不得食七日。必死。餘昔客秣陵。主濮季平家。曾試不食八日。言笑行動自若。惟形容消瘦耳。此即補脾之一證也。氣沉丹田。則脾強胃納有加。消化良矣。是有裨益於肺者。無可諱言。此亦特效之一也。 一、肺病成癆者。即咳嗽不已。肺氣大虧。津液枯。而潮熱作矣。以致肺萎成癆。吐血者其猶次之。肺萎則肺中無氣。可知。氣沉丹田。則氣積。而肺氣亦充滿矣。佐之以至柔至緩至輕至微之運動。而使肺部漸開漸合。則肺不得而為萎。肺不萎。即有生機存焉。猶可以推陳而生新。肺不萎。雖云腐爛。則營養或藥餌。可以發生其效用也。肺不萎。則可以漸漸轉弱為強。自有更新之能力。可以有推動腐爛之作用。是謂之有特效。乃萬古不磨之確論。亟舉以告病者。言長楮短。乞恕不周。 返回目錄

別程序第十一

太極拳運動之大綱。有三。分天地人為三階。人階為舒筋活血之運動。地階為開關達節之運動。天階為知覺作用之運動。次目有九。每階下各系三級。一階一級。為舒筋自肩至手指。二級自胯至湧泉。三級。自尾閭至泥丸。二階一級。為氣沉丹田。二級。氣達湧泉。三級。氣達泥丸。三階一級。為聽勁。二級。為懂勁。三級。為階及神明。是為三階九級。臚述如次。 一、為自肩至腕之舒筋法。筋既能舒。則自然血活。其法以舒腕為先。肘次之。肩又次之。毫不用力。由至柔而漸進。皆以曲中求直。厥形為圓。曲既不宜。直亦不可。有缺陷有凹凸亦不可。終以舒筋至申指尖為止。此為一階一級。 二、為自胯至踵。其致亦然。其不同者。有輕重虛實之別。足為能載全身重量。與手之舉動輕便異。常人之足。從不注意虛實。普通拳技家。亦聽便而已。惟習太極拳者。將體重付於一足。兩足時互易之。又不許用力。自胯至膝至踵。具要鬆柔。其力量在足心。而受於地。足要分虛實。手亦然。其不同者。如右足實。左手要實。為一貫之勁。左足實亦然。反此為雙重。此為一階二級。 三、為自尾閭至頂。其致亦然。惟脊為多節之主骨。所謂柔腰百折若無骨者。脊之要柔可見矣。脊柔筋使然。其要在尾閤中正。及頂頭懸耳。此為一階三級。 一、氣沉丹田。為煉氣之初基。丹田位於腹中。低於臍一寸三分。近臍去脊較遠。氣以細長靜慢為主。緩緩吸入丹田。與心相守。稍使逗留。久之漸能宿氣。日積月累。直養無害。未可量也。純任自然。不可有絲毫牽強。初學沉氣不易。肩稍沉。肘稍垂。則氣可引至胃脘。胸微陷。背微弓。則氣可沉至丹田矣。反此。必驟進即逆上。勢必聳肩掀肺。易致病。此為二階一級。 二、氣達乎四肢。氣沉丹田後。似可由心驅遣。便使氣至胯至膝至踵。此即所謂至人之息以踵。復至肩至肘至腕。四肢關節俱開。然後下可達乎湧泉。上可行乎勞宮。以止於中指尖。則拳論所為。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可以從事矣。此為二階二級。 三、越尾閭達乎泥丸。此謂通三關。亦即河車倒運之嚆矢。然越尾閭。為最難。馀較易耳。氣沉丹田。待功純。火候到。不期然而然。自然越過尾閭。不可絲毫勉強。不然便落虛妄。致病。慎之慎之。須證諸師友。為妥。越過尾閭。复沖開夾脊。度玉枕。達泥丸。亦若是。此為入門。則駸駸進乎道矣。延年祛病末事矣。此為二階三級。 一、聽勁。何謂勁。又何能聽。須細審之。勁與力大異。秘傳謂勁由於筋。力由於骨。至哉言乎。近世學者。盲從至死。而終不知勁之為用。可為浩歎。勁之為勁。氣由於筋致柔。有彈力已耳。惟柔乃能與對手黏連相隨。能黏連。則我之氣與彼氣相接觸。欲測其氣之動靜。故曰聽。則拳論所謂。彼微動。我先動之機。亦在於此。此為:三階一級。 二、懂勁。懂勁與聽勁。有深淺精 之別。彼微動。我可聽而得之。我先動則懂而後能之。得機得勢在我不在彼。此乃由淺入深矣。至於精粗難言矣。秘傳謂彼微動。我聽而知之。然微動易測。未動難知。苟能於未動。聽而知之。其庶乎階及神明矣。曰。無他。氣由乎筋脈膜膈。其勁有四。曰防禦。 曰潛藏。曰將發。曰撤擊之不同。能收縮骨節。曰筋。得循環血液。曰脈。膜。在肌肉間。裹筋與骨。及臟腑皆有之。膈。肝隔也。氣由於筋。不失常態。知其欲防禦。由於脈。知其欲潛藏。而生變化。由於膜。將充溢於表。知其將發勁也。由於膈。如其斂氣。欲退而撤擊矣。此為懂勁之極致。精矣。至矣。蔑以加矣。是為三階二級。 三、為階及神明。難言之矣。拳論終之曰。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則無力。無氣則純剛。此言甚奇。似視氣。猶若未足重耶。其實不然。氣能得化境。而進乎精神之作用。其所謂無力之力。神力也。目之所注。神之所到。氣已隨之。氣能運身。不待動心。而神可以挾氣而行。是為神力。亦可謂之神速。物理學。以速乘力。其效能未可限量。故神力即神速也。學者類多捨近求遠。不知丹田積氣之妙用。氣猶風與水與雲之類。風與水與雲。皆能有積力。與天地之積氣一是。孟子所謂養浩然氣。至大至剛。則塞乎天地之間。即是也。風與水之積力易見。亦易知。惟雲與氣之積力難見。亦難知。有飛機後。始知黑雲中有雷電。觸之必成虀粉。無倖免也。可知矣。至積氣能載天地。更何論矣。神力神速。誠有雷電之意。存乎其間。此之謂階及神明。是為:三階三級。 此為習大極拳之程序。學者不可躐等。拾級而上。登峰造極。無難矣。佘乃心三豐宗岳之心。竟二公未竟之志。強民族。興國家之術。捨此末由。願學者其勉旃。 返回目錄

明生剋第十二

十三式。為八門五步。即八卦五行也。掤捋擠按採挒肘靠。即乾坤坎離巽震艮兌也。進退顧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生剋者。即相生相剋之理。與拳之體用。互相為證也。金、在技擊上指刀而言。木、為棍。水、為劍。火、為槍。土、為拳也。萬物皆由土中生。是即謂刀棍劍槍皆由拳生也。刀之用在剛。善劈。棍遇之則折。此金克木。棍之用在達。善衝。拳為徒手之稱。遇棍則傷。此木剋土。拳為有定力之技術。劍遇有定力之技術。乃被制。猶徒手之奪劍也。此土克水。劍之用在柔。槍遇之則失其烈。此水克火。槍之用在烈。善扎。刀遇之則失其剛。此火克金。此為技擊家之術語。相傳久矣。約其意不出於此。然技擊器械。但主相剋。惟五步兼有生剋之理。譬如進。進為進步。性烈。為火。定。有定力。為土。進而有定力不亂。易取勝。此火生土。顧。為左顧。性剛。為金。謂步如左顧。右拳隨發。加以定力而發。此土生金。退。以柔為用。為水。顧剛。濟之以柔。此金生水。盼。右盼。性強。為木。退柔。不可以終柔。故繼之以強。此水生木。進為火。性烈。木強以助之。而閎其用。此木生火。故謂五步。有五行相生之用。其相剋。亦即水克火。火進以烈。水退以柔。火愈熱。而水愈寒。與物理相剋類也。其馀與劍棍說參看。八卦則不然。必合陰陽五行而言。即易所謂剛柔相摩。八卦相蕩之理。乾、天為金。坤、地為土。坎、水。離、火。此即掤擠捋按。四正方也。亦即陽剛陰柔之道。此為十三式之總手。雖有四動。其實只有陰陽二式之作用。二式中。尤以捋之一式。為最險要。易以坎陷。謂習險。以其中剛而外柔也。兵家之機。不出乎是。夫兵詭道。兵不厭詐之說。皆未盡坎陷習險之妙用。故佘謂太極拳之用。得一式。曰、捋。震雷為木。巽風為木。艮山亦土也。兌澤金也。此即採挒肘靠。四隅角也。四正四隅。合而為伏羲先天卦位。採乃震雷為陽。其表即有陰陽。為虛實不定之象。故震雖屬木。亦能生火也。此言採之初意。但欲牽動對萬之根勁而已。是為試探虛實之作用。彼如真實。則我採之。未有不跌。如彼能虛受。必生變化。則我便放棄。而移轉之。此謂八卦相盪。倘彼因我之採。而還擊我以靠。我如真採。必被一靠而翻仰。無疑。但我之採。本為虛採。彼即還之以靠。則撲空矣。撲空未有不倒。此謂剛柔相摩也。亦即震木之火。而能克兌金也。挒。巽為風木。肘。艮為山土。木剋土。其用亦然。故不贅。此不過五行各有陰陽。陰陽虛實又互有變化而已。猶為易得。惟變易不易之道殊為難能。變易不易。為十三式中之第一要義。所謂變易者。陰陽剛柔相互易。而生變化。十三式之相與摩盪。而無一非變易也。至於不易。是十三式體用中。惟一之定理。定理者。即猶中定之定力也。何為中定定力。早即時中。定無常定。不失中定。是為定力。中庸所謂不偏不易。亦即中定之定理也。不易者。不顧對方以何式取攻勢。掤捋吾知其為期為捋。陰陽虛實。吾知其為陰陽虛實耳。然我總以我之中定。不受牽。亦不牽人。不發人。亦不受發。此為不易之定理。能是。牽也可。發也可。互為變易。無施而不可。所謂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可見中定之難矣。佘故曰。十三式之體用。各得一式矣。其用曰捋。其體曰中定。如此而已。一陰一陽之謂道。是為太極。此亦不易之定論。亦即以是作十三篇之主論。不亦宜乎。 返回目錄

述口訣第十三附序及按語

從來武術家。得有妙法。多秘不視人。所謂傳子不傳女也。然子未必皆肖而賢。以致屢屢失其真傳。倘或有得意弟子。乃傳其法者。亦必留一手。以備不測。誠如是。欲求吾國武術之發楊。豈易得哉。今曼青之受澄師者。未敢說盡其傳。倘也留一手。或秘而不宣。則懷寶迷邦矣。十餘年來。每欲筆諸於書。以廣流傳。此心萌動。而後擱置者。屢矣。亦恐傳非其人耳。既而思之。善與人同。固吾所願。乃謹錄要訣十二則如次。此皆澄師所不輕易傳人者。每一語出。輒叮嚀曰。餘如不言。汝雖學三世。不易得也。此言何止重提數千遍。蒙澄師之過愛若此。而不能達其厚望。慚愧無已。尚希世之賢哲英豪。有以參證而廣大之。使盡人皆能祛病延年。則民族幸甚。 一、曰松。澄師每日。必重言十餘次。要松。要松。要松淨。要全身鬆開。反此則曰。不鬆。不鬆。不鬆就是挨打的架子。按松之一字。最為難能。如真能鬆淨。餘皆未事耳。餘將澄師平日口授指點之大意。附於下。使學者易於領悟。松。要全身筋絡鬆開。不可有絲毫緊張。所謂柔腰百折若無骨。若無骨。只有筋耳。筋能鬆開。其餘尚有不鬆之理乎。 二、曰沉。如能鬆透。即是沉。筋絡鬆開。則軀幹所繫。皆得從下沉也。按沉與松。原是一事。沉即不浮。浮是病。體能沉已善矣。尤須加以氣沉。氣沉。則神凝。其用大矣。 三、曰分虛實。拳論所謂。處處總此一虛實。以右手與左腳相貫一線之勁。右腳與左手亦然。如右手左腳實。則右腳左手虛。反是。則亦然。是為分清。總之全身負擔。只許放在一隻腳上。如兩腳分擔。便是雙重。其轉變時。要注意尾閭與夾脊得中。方為不失中定。至要至要。 按轉變一語。即是變換虛實之樞機。不經道破。真永不知有下手處也。右手實勁。交與左手。其樞機在夾脊。左腳實勁。交與右腳。其樞機在尾閭。但要尾閭與夾脊中正對直。方為不失中定。此語非潛心領悟。不易得也。 四、曰虛靈頂勁。即是頂勁虛靈耳。亦即所謂頂頭懸之意也。按頂頭懸者。譬如有辮子時。將其辮子係於樑上。體亦懸空離地。此時使之全身旋轉則可。若單使頭部俯仰。及左右擺動。則不可得也。虛靈頂勁。及頂頭懸之意。亦若此而已。須於練功架時。將玉枕骨豎起。而神與氣。不期然而相遇於頂焉。 五、曰磨轉心不轉。磨轉者。即喻腰轉。心不轉者。乃氣沉丹田之中定也。按磨轉心不轉者。此家傳口訣也。比諸拳論所謂。腰如車軸。腰為纛二語。尤為顯赫。餘得此意後。自覺功夫日見進境。 六、曰似拉鋸式之攬雀尾。即掤捋擠按之推手也。往復相推。喻之以拉鋸。拉鋸者。彼此用力均勻。則往復可以暢通無阻。如一面稍欲變化。則鋸齒隨處可以紮住。如彼使之紮住。則我雖欲用力不得拉回時。只可用推力送之。便可複得相推如初。此理在太極拳之推手上。有二意。一曰、捨己從人。順其勢。可以得化勁與走勁之妙用。二曰、彼微動。己先動。此即彼欲用推力送來時。則我亦先之以拉力拉回。彼如以拉力拉去時。則我亦先之以推力送之去。按拉鋸之喻。其理可謂透徹之至。此真家傳妙訣。餘於此恍然大悟。於彼微動。己先動之著手功夫。苟能於此嫻熟。則操縱在我不在彼。其餘又何論矣。 七、曰我不是肉架子。汝為什麼掛在我身上。 按太極拳。專尚松靈。最忌板滯。若如肉架上掛肉。便是死肉。又何有靈氣之可言。故痛惡而決絕之。乃有我不是肉架子之詈罵。此亦家傳口訣。用意深刻。幸細觀之。 八、曰撥不倒。不倒翁。用身輕靈。其根在腳。非具有鬆沉兩種功夫。不易辦到。按不倒翁之重心。在乎下部一點。拳論所謂偏沉則隨。雙重則滯。如雨腳同時用力。一撥便倒無疑。用身稍有板滯。一撥便倒無疑。要之全身之勁。百分之百。沉於一隻足心。其餘全身皆松浮。得能輕於鴻毛。便撥不倒矣。 九、曰能發勁。勁與力不同。勁由於筋。力由於骨。故柔的活的有彈性的是勁。剛的死的無彈性的便是力。何為發勁。放箭似的。按放箭。是靠弓弦上彈力。弓與弦之力量。即是柔的活的有彈性的。勁力不同。能發不能發。可以見矣。此猶不過論發勁之性質耳。於作用上猶未詳盡。餘又將澄師平日。時時講解發勁要法。茲附錄之。曰。要得機得勢。曰。要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謂健候老先生。喜誦此二語。然得機得勢。最難領略。餘以拉鋸式之作用中。確是有機有勢存乎其間。因彼之欲進欲退。我先知之。是為得機。彼既進既退。受制於我。是為得勢。舉此一端。可以知之。腳腿腰能完整一氣。一則。是力聚。可以致遠。一則。身不散亂。方可命中。發勁之妙用。盡於此矣。學者勉之。 十、曰搬架子。要平正均勻。按平正均勻四字。最為平淡。卻極難能。平正方能安舒。可以支撐八面。均勻方能貫串。而無斷續處也。此即拳論所謂。立如平準。及運動如抽絲等語。非從此四字下手不為功。 十一、曰須認真。打手歌曰。掤捋擠按須認真。若認不真。便都成了假的。吾今舉以告汝。掤若掤到人家身上去。捋若捋到自己身上來。都是錯認。掤不要掤到人家身上去。捋不要捋到自己身上來。此是真的。按與擠。皆要蓄其勁。不可失卻中定。此是真的。 按須認真三字。從來讀破太極拳論。未得悟澈。一經澄師道破。始知有尺寸。有法度。非經口授指點。不易了解者。皆此類也。此真家傳秘訣。學者其由此體驗之。便可得其尺寸。則不復失中定矣。至要至要。 十二、曰四兩撥千斤。四兩何能撥千斤。人皆未之信。所謂牽動四兩撥千斤者。只要用四兩勁牽動千斤。而後撥之。此牽與撥。是兩事。非真以四兩撥千斤也。 按此節。牽撥二字。分開解釋。使能見其妙用。牽之之法。譬如牛重千斤。穿鼻之繩。不過四兩。以四兩之繩。牽千斤之牛。左右如意。其欲奔馳不可得也。蓋牽者。牽其鼻準。若牽其角。其腿。不行也。足牽以其道。以其處也。然則牛可以四兩之繩牽之。如千斤之石馬。亦能以四兩之朽索牽之乎。不能也。此活與死之作用不同。人有靈性。其欲以千斤之力攻人時。其來有方向。譬如對直而來。則我以四兩之勁。牽其手之末。順其勢而斜出之。此之謂牽。因牽動之後。彼之力已落空。則此時以勁撥之。未有不擲出尋丈之外者。然牽之之勁。只要四兩足矣。撥之之勁。酌用在我耳。然牽之之勁。不可過重。重則彼知之。可以變化脫逃也。或則藉牽之勁。換其所向。得以襲擊之也。否則彼知我牽之。便蓄其力而不前。蓄其力。其勢已退挫。可即因其退挫。便捨牽之之勁。而反為發放。則彼未有不應手而倒。此反撥也。以上種種。皆澄師口授指點之傳於曼青者。不敢自秘。願廣其流傳。幸世之同仁共勉旃。 返回目錄


Share This Post

Professeur de qi gong et de tai chi chuan, créateur de l'école Nuage~Pluie

1 Comment

  1. bonjour Dominique

    tout cela semble passionnant 😉
    je suis très débutante notamment en chinois …

    j’apprécie ton trait d’humour

Ce site utilise Akismet pour réduire les indésirables. En savoir plus sur comment les données de vos commentaires sont utilisées.

%d blogueurs aiment cette page :